中考“普职分流”是否取消?教育部明确:坚持分流非常必要,高中阶段教育应多样化
校长会 观察
“普职分流”是否必要?这个关系着千万学子及其家庭未来的问题,一直引发着教育界热议和社会广泛关注,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校长会认为,关键不在于孰对孰错,而是如何立足于中国教育实际,得出更优解。
在2月23日教育部举行的2022“教育新春”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既可以满足不同禀赋和潜能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空间和通道,因此,坚持普职分流非常必要。
下面我们梳理了教育部答记者问的内容,以及多位专家、学者发出的不同声音,供大家了解和思考。
2月23日,教育部举行2022“教育新春”系列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情况。
发布会上,南都记者提问:面对取消中考后的“普职分流”的建议,如何理解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和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既可以满足不同禀赋和潜能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空间和通道,因此,坚持普职分流非常必要。
“普职分流”之争,由来已久。
教育部在去年下发的文件中,要求普职比例大体相当,这引发教育界热议,即是否会实行 “强制普职分流”,限制一半年轻人上高中和大学的政策。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这两年频现要求延迟“普职分流”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呼吁。
比如北大教授姚洋建议推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如果目前国力有限,那么可以从推行十年制义务教育开始,不要用中考过早分流学生。中国科学院的武向平院士最近也向全国政协建议,延长义务教育,推迟普职分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说:“我们也看到教育部官员的回应,认同延迟‘普职分流’是一个规律,但是由于中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需要大量技术工人,有必要让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之后接受职业教育。”
教育部:
坚持中考后普职分流,高中阶段教育应多样化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回答南都记者提问
陈子季表示,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基本做法和共同趋势,也是中国“十四五”时期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任。
他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既可以满足不同禀赋和潜能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空间和通道。同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扩大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因此,坚持普职分流非常必要。
陈子季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高质量、普及化的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今后,教育部将积极推动各地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本地产业发展需要、健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等因素,一方面,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应用型人才发展多样化需求,合理规划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
另一方面,最根本的还是要把中职教育自身办好,提升自身的质量,在普职融通上下功夫。陈子季介绍,下一步,要提升中职办学条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快补齐办学条件短板,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双优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
此外,还要畅通升学渠道。高质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扩大职业本科、应用型本科在职教高考中的招生计划,满足中职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
同时,要优化办学定位,中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升学与就业并重的办学定位为学生提供升学、就业、职普、融通等多种发展路径。
陈子季表示,总的来讲,就是要通过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南都讯记者宋凌燕 发自北京)
马志娟:普高和中职,有确定的更优解吗?
首先,这是一个关系到40~50% 初中毕业生的教育。他们是否度过安全和健康的青春期,是否获得体面生存的一技之长和社会支持?它关涉到每年600万左右青少年及其未来家庭的生存和生活。
其次,中国社会对人三六九等之分带来的生存困境,以及差强人意的职业学校教育,让中职选择成为众矢之的,却忽略了吸收了50~60%初中毕业生的普高,并不意味着一个更优的解。打个比方,如果中考成绩能勉强上普高,那大概率是当地非常普通甚至很糟糕的高中。在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普高陪跑三年,孩子就会有好的出路吗?
这话听上去比较犀利无情,但事实上,2020年1071万高考生,只有40%多的学生能考上本科,普高里成绩靠后的20%学生(200万左右)连专科也上不了。而2019年 ,中职毕业生有接近一半继续升学。从这些数据看,成绩不好的孩子没有出路是一个伪命题。至少,这个与普职1:1分流没有太大的关系。
对于一所学业成绩正态分布的初中,必然会有不同出口的毕业生。为了不掉入“中职陷进”,而盲目进入“普高的坑”,最终也是前途未卜。我理解这些家庭的焦虑,更希望帮助家长看到政策发展的中长期变化 ,更理性看待孩子的教育选择。
职业教育的机会在哪里?
在经济发达国家,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实占到半壁江山。尤其是大家熟知的德国和日本,职业教育是非常主流和成熟的选择,与本国的产业和经济有很好的配套衔接机制。技术工人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较少收到歧视,也有机会获得较高的薪水,甚至工人当中能产生诺贝尔奖级别的的人物。在这样具有充分社会保障和保底教育的国家里,职业教育是一种务实的、不是最优也是次优的策略选择。
中国尚未达到这些国家的水平。但一系列政策已经发出这样的信号:在重度投入个别高精尖和一流的大学之余,发展多层次的教育,已经是一个事关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事情。2021年6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家长们还是要看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自己的孩子,可能带来哪些机会?
目前,中职到大专,再到职业本科的升学是打通的。最新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中高本专业进行了调整。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完成一体化设计。未来还会有更多综合型大学接收中职-高职路径的学生,普高的高考生实质也有相当大一部分进入职业方向的专科和本科教育。
就目前数据看,学历和收入总体水平是强相关的,假如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是否能上大学,那么随着更多职业教育发展配套政策出台,中职上大学也未必不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明确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证书在效用方面与普通本科价值等同,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
当下,也有教育同行提出实验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模式。美国实施的就是这种模式 。美国发达的社区大学、经费充足且对本地居民大幅倾斜的州立大学、灵活的大学学制和转学升学制度,都使得高等教育体系拥有更多弹性来兼容和支持不同需求的学习者。
在中国,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是否可行,还有待其他配套政策的出台,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办学和政策革新,需要对教育治理和评价做出调整。如果哪一天地方政府不再单纯以中考分数,高考排名论断这个地方的教育政绩时,多层次多元的大学前教育才会足够充分供给。
政府在推进1:1分流同时,也在逐步推进中职高职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重磅政策一波波,都指向基础教育的规范和均衡,高中段教育的分层和多元。
前者,剑已出鞘,可见分晓;后者,仍如迷雾,但未来可期,值得家长们积极跟进,在千军万马独木桥这条路之余,策略性运用政策资源,独辟蹊径,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孩子和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爱哲教育创办人,爱哲安民未来学校校长马志娟)
储朝晖:真正的焦虑不是分流太早,而是“分层”太简单
普和职应该分流,这一点社会能够达成基本共识。但应当如何分流,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以一场考试的分数把学生分成职校生和普高生,这样的分法太过简单,“这是分层而非分流,分出来的是在应试中失利的学生,而非适合职业教育的学生。”
也正因如此,长期以来,进入职高都被社会认为是中考应试落败后的无奈之选。在就业时,职校生也时常遭遇学历歧视的问题。
那推迟普职分流,是否有利于改善分流标准?事实上,如果只是单纯地将普职分流延后,分流前学生也没有接触过相应职教内容,但只是把中考的压力又拖到了高考。
储朝晖认为,当前的普职分流不仅不过早,甚至“有些晚”了,以致于一些特殊才能的孩子,接受了长时间的普通教育,错过相应才能的最佳发展期。“举个例子,有句话叫‘老来学木匠学不好’。民间有两种木工,一种叫方木,一种叫圆木,如果你二十几岁去学木工,最多只能做方木,做不了圆木;但如果你十几岁就学,就可能做圆木,而且还可能做得很好。”
“我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赶上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的周期。实际上,很多孩子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某种职业取向。但在义务教育学段,我们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并不是进入了职业院校后才能接受职业教育。”储朝晖说。
(成都商报记者 高彦雄)
梁建章:“强制普职分流”可能有4个弊端
如果中考之后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流,有一百个人报名,那么最终有五十个人可以上中学(普通高中或者民办高中),而另外五十个人则被“分流”,通常面对两种选择:第一、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如前面说的中专、技校等;第二,提前进入社会工作。这样强制性的中考“普职分流“,有四个弊端:
1) 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可能性和空间,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再就业;
2) 加剧了考试压力和教育的进一步内卷;
3) 过早分流和评价,容易导致晚熟的孩子遭遇错误的评判;
4) 生活方面,不利于适应复杂社会。
1)限制了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有人预测,未来二十年里会有大量工作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或部分取代,几乎所有工作都会受到智能化的影响。比如在工厂里,机器人将完成主要的机械工作,类似于富士康流水线组装工人岗位正在迅速消失,少量留下的工人职位,则需要设置、维护和修理机器人。
这样的未来,对于工人、服务员和农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理解复杂的系统,擅长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甚至需要掌握计算机算法和编程能力。以这些能力需求而言,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技术工人是前机器人时代的事了,今后需要的是懂机器人的技术人员。
事实上,随着工厂智能化和复杂程度的上升,就连一直标榜职业教育的德国,如今也开始反思,认为高级工人仅仅有职业教育可能是不够的。只有具备更好的综合能力,一线的服务和生产人员才有可能为创新和改进做出贡献,未来有机会被提拔成管理和研发人员。
2)中考分流加剧了考试压力和教育内卷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在几十年前的中国,高中教育资源都是稀缺的,为了把这些稀缺教育资源匹配给最优秀的学生,就必须在入学阶段进行筛选,于是出现了中考和高考。但现在的高中和大学教育资源已经不再稀缺,高考和中考存在的必要性已经大不如前,过早分层的积极意义远不及当年。
同时,因为分层考试而产生的标签,会跟着孩子好几年甚至是一辈子,于是导致考试的压力被无限放大。所以过早的分层,必然会无谓增加择校的巨大压力,推动各种补课的军备竞赛越来越低龄化,也进一步加剧教育内卷。
教育内卷,导致小学以及初中教育以应试为主,浪费了人才基础教育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人才,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劳动市场,缺乏能够迅速进入不同行业并且独当一面的劳动人口,这会成为中国的创新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的极大阻碍。
3) 评价过早,容易让那些起步晚的孩子遭遇错误的评判
每个孩子的成熟期不一样,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可能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把兴趣和经历放在学习上,但是不代表以后不会。尤其是男生成熟得更晚些,可能一时沉迷游戏,但是后来却有可能赶上来。
还有弱势群体的孩子更容易输在跑线上,因为富裕家庭会把更多的资源来刷题或者提前学习。或许弱势群体的孩子天分和后劲并不差,但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起跑慢了,被过早的分流了。
另一方面,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如果强制性的“分流”,让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学校,那么在选择技能型的“专业”,一个15岁的孩子能否准备判断出适合自己的方向呢?无论心智还是知识储备,恐怕都远远不够。
4)生活方面,不利于适应复杂社会,成为更好的公民和家庭成员的需要
过早的进行分流,不利于这部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具有的复杂性。人们不断观察到,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身处的智能社会正在越来越复杂,如果个人不能深入理解整个社会的运行,就会错失很多机会,还会踩坑、被“割韭菜”甚至被骗。
比如在投资股票或者购买理财产品上,需要对金融市场有基本的理解,读懂上市公司的公告和财报,了解基本的金融财会概念,对宏观经济有基础判断,听得懂财经新闻等,所以在高中或者大学阶段,学一些基础的财会金融和经济统计的知识,对于投资理财会很有帮助。
在子女教育方面,拥有更高文化水平的父母,能够给孩子更多的帮助和更好的引导;在择偶方面,在其他条件大致相仿的情况下,高学历也是一种重要的优势。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完整的中学教育,会培养出更多思想相对成熟且更适应在智能社会中生存的人,从而整体提升中国人口的素质,为创新社会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
关于中考后实行“普职分流”,你怎么看?
“校长会”热忱欢迎各位校长、教育管理者、教师、教育研究者等投稿分享办学观点与心得、治校趣事、教育感悟、读书思考等,来稿请投邮箱:xiaozhanghui2022@163.com,也可加编辑微信:raincoats123 投稿、交流、唠嗑~
学校办学咨询服务请联系:18164045161(微信同号,也可扫文末二维码添加)
咨询商务合作请联系:18598001782(微信同号,也可扫文末二维码添加)
● 特级教师于永正:退休了,才明白教育是怎么一回事
● “天才少女”谷爱凌的成长之路给教育者带来哪些启示?
● 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什么、怎么评?特等奖、一等奖是如何“炼”出来的?
● 闫嵘:二十年研究证明,与其只关注学生成绩,不如先提升这三个方面
● 北师大张志勇:义务教育新课标公布在即,学校教学育人将迎来什么挑战?
● 基于5届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访谈,北大教授刘云杉眼里的“拔尖的陷阱” | 深度好文
责编 | 小东邪 排版 | 小东邪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